
布赫季亚罗夫V.I.(Бухтияров Валерий Иванович)
基本情况
布赫季亚罗夫·瓦列里·伊万诺维奇,1961年10月14日生于新西伯利亚市。1983年毕业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化学系。化学博士(1999年),教授(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2009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16年)。布赫季亚罗夫V.I.在表面物理化学、多相催化和功能性纳米材料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先后发表220余篇论文。
布赫季亚罗夫V.I.院士现担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催化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首席科学秘书,俄罗斯联邦科研组织署(ФАНО)西伯利亚区域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布赫季亚罗夫V.I.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催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副博士、博士学位。1995~2000年期间担任该研究所学术秘书。2000年始任该研究所表面分析实验室主任,多相催化研究室负责人等职。2002~2015年间担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催化研究所科研副所长、所长等职。
科研兴趣
布赫季亚罗夫V.I.院士擅长固体表面化学分析,包括运用现代物理方法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研究非均相催化剂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研发纳米功能材料催化合成可控工艺。研究核心是创建催化剂活性中心。
研究负载金属类、负载金属氧化物类、沸石类等新型催化剂结构特点,运用各种先进的光谱法(EXAFS、XANES等)分析催化活性中心的组成、结构,以及催化反应次序和步骤。创新性提出运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活性位点的结构。
近年来,布赫季亚罗夫V.I.院士专注于研发用于纳米复合材料合成的可控催化反应,包括基于催化反应原子活性位点的新型多相催化剂分子水平设计。
目前,已经成功运用这种方法的催化工艺实例包括:乙烯环氧化反应,甲醇氧化制甲醛反应,低温合成氨反应,烃与CO氧化反应,碳水化合物选择性氧化反应等等。
国际合作
布赫季亚罗夫V.I.院士很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柏林弗里茨哈伯研究所、中国黑龙江大学开展了合作研究项目。他还担任柏林同步辐射光源专家委员会(BESSY)委员,欧洲联盟催化学会委员会(EFCATS)委员。
社会兼职
布赫季亚罗夫V.I.院士担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化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催化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担任《动力学与催化》期刊副主编,《结构化学》、《能源化学学报》编委。
学术荣誉
布赫季亚罗夫V.I.院士积极培养青年才俊。2000年以来,他领导的新西伯利亚大学理学院催化与吸附教研室,指导10名副博士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2003年因“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发展具有突出贡献”而荣获Lavrentyev M.A.青年学者奖。2016年,因“纳米结构活性成分-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控制方法”而荣获巴兰丁A.A.奖。
|